Q站资源网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值得一看 > 正文

25岁前女生必须要明白的道理!

作者:情话 日期:2020-09-21 19:13:50 浏览:1154 分类:值得一看

作者 | Tiya

来源|不迷路清单(bumiluqingdan)

25岁前女生必须要明白的道理!

你可能也有这样的经历:

 

进了电影院,十几分钟以后,你发现这是一部烂片,但因为不想浪费钱,还是等到灯光亮起才离开;

 

买回来一本书,看完一章,你就感觉到书里的内容对你其实并没有什么帮助,但还是抱着「既然读了,就把它读完吧」的心理,读完了最后一页;

 

等了30分钟的公交车还没来,却不愿意打个车,不是心疼钱,而是觉得都等了这么长时间了,现在打车,之前等待的时间不是都浪费了吗?

 

发现了吗?


很多时候,我们因为对过去的付出太过在意,反而让它影响了当下的决策,继续浪费着自己的资源。

 

一张电影票是小事,但如果是工作、恋爱、婚姻这样的大事呢?

 

今天就跟大家探讨一下,我们该怎么识别日常生活中的「沉没成本」,学会及时止损,做出更理性的选择。


以下内容都是干货,认真看进去,绝对颠覆你的认知,减轻你的迷茫和焦虑。



「什么是沉没成本?」


沉没成本最初是一个会计学概念,指已经发生或者承诺出去、无论如何都没办法再收回的支出和费用。

 

放在我们的生活里,「沉没成本」指的就是我们在一件事上已经投入的时间、精力、金钱等资源。

 

这个概念有三个关键点:

 

1. 已经发生:电影票已经买了,书已经看了一章了,已经等了30分钟公交车了。

 

2. 不能被改变:电影票退不了了,看书、等公交花的时间也回不来了。

 

3. 跟当前决策不相关:这一点有些不好理解,举个例子。

 

假设你去电影院的目的是「看一部好看的电影」,那电影开始10分钟的时候,决定你是继续看下去还是离开的因素应该是「这部电影好不好看」,而不是「我买电影票花了多少钱」。

 

也就是说,电影的票价,本质上跟你要不要继续看下去并没有什么关系。

 

从这个角度来说,如果你的目的是「看一部好看的电影」,哪怕是花了1000块钱买了一张电影票,发现电影不好看,你还是应该毫不犹豫地走出电影院。

 

但如果是在真实的生活里,这张电影票真的要1000块,哪怕它有多无聊,你大概也会把它看完,甚至还会说服自己「我觉得其实挺好看的。」

 

嗯,我自己想了一下,我应该也会这么做的!

 

这是为什么呢?为什么我们会如此纠缠在「沉没成本」上,做出不够理性的决策呢?



「为什么我们会纠缠于沉没成本?」


刚刚举的例子有点极端,但其实在生活里,我们被沉没成本「套牢」的例子随处可见:

 

  • 交往了好几年的男女朋友,越来越觉得彼此不合适,可是现在分手,过去几年的磨合和付出都白费了,为了不让青春喂了狗,只好假装若无其事地死撑;


  • 快要结婚了,自己心里感觉不是很满意,但因为婚礼都准备得差不多了,亲戚朋友也都知道了,糊里糊涂就结了婚,然后发现这些果然不是自己想要的;


  • 研究生毕业以后,发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领域并不是本专业,但为了不让自己觉得这么多年的书「白读了」,还是硬着头皮找了个「对口」的工作;


  • ……

 

是的,因为纠缠于沉没成本,我们继续坚持着对当下和未来已经没有什么帮助的决定,造成了更大的亏损。



这背后的原因,主要有两点:

 

1. 放弃「沉没成本」,其实就等于承认自己当初的选择是错误的,承认自己已经造成了资源的「浪费」,这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,会让我们产生后悔、自责的情绪。

 

为了逃避这种不好的感觉,我们就继续投入资源在这个错误的决定上,以此来说服自己「它是正确的」。

 

2. 我们总会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估值过高。比如,同样一件不适合你的衣服,如果在商场里看到,你不会买,但如果这件衣服在你衣橱里,你就很可能舍不得扔。

 

再比如,一些在大公司工作了很多年的人,依赖于过去的资历、成就,不愿意在新的领域尝试,有了好的机会也不愿意动,成长空间会变得非常有限。

 

心理学管这种心态叫「所有权依恋症」。我们把注意力全放在了对失去的恐惧上,再也没有心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。

 

这个时候,该怎么跳出「沉没成本」的坑呢?



「怎么办?」


下面是4个「避坑方法」:


● 把「我会失去什么」换成「我想得到什么」


其实就是假设「沉没成本」不存在。如果根本没有之前的付出,不存在所谓的「失去」,你想要什么?你现在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?

 

  • 如果我的房间现在一无所有,我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?


  • 如果现在我单身,我期待和什么人,过什么样的生活?


  • 如果今天是我高考完选专业的一天,我最想进入什么领域?


  • 如果今天是开启这个项目的第一天,我会继续做下去吗?

 

当你真真切切看到自己对生活的期待,那些跟你当前目标无关的「沉没成本」,就会变得一目了然。


● 定期评估自己的决策


不要觉得「自己选的路,跪着也要走完」。当你发现这条路不能通向自己想去的地方,你完全有转换赛道的权利。

 

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,与其纠结于做一个一劳永逸的决定,不如学会做好每一个「阶段性决策」,然后定期评估自己的决策,在不断的调整中接近自己的目标。

 

怎么做好「阶段性决策」呢?

 

首先,决策之前要搜集尽可能充足的信息。

 

比如,在决定考研之前,先看看研究生期间的课是不是自己想上的,了解一下研究生毕业之后的就业情况和发展方向,就比一头扎进书里靠谱得多。

 

其次,在「坚持」的过程中也要保持对外界信息的开放,定期评估自己的决策是不是还适用于当前的情况。

 

比如,已经工作的同学,可以每隔3个月就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一个考量,看看自己能力提升了多少,对工作的满意度如何,自己所在领域的行业趋势是怎样的,有没有更好的机会。

 

这个反复评估的过程会让你更了解自己,更了解外界,而这都会帮你在下一次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。


● 考虑机会成本


我有个朋友,前段时间为「要不要读博」苦恼,做了各种测评、问了很多人,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确实不在学术方面。如果用读博的几年时间在擅长的领域精进,自己会更开心,也会有更大的收获。然后就果断放弃读博了。

 

当你遇到选择问题的时候,也可以问问自己:同样的时间、精力、金钱等一系列资源,如果放弃这件事,我能拿它们做什么?会得到怎样的收益?

 

  • 如果跟他分手的话,我能找到更好的人吗?


  • 或者,如果我把用来谈恋爱的精力用在其他事情上,我会更开心吗?


  • 如果不做这份工作的话,有什么更好的机会吗?


  • 如果放弃考研,我能在这几年做什么事情,取得什么成就呢?

 

然后把「放弃」和「坚持」的收益进行比较,看看哪个是你更想要的,也许就能明白自己该选什么了。


● 从失败中学习


看到这里,很多同学可能都觉得规避「沉没成本」是很有必要的。

 

但我要提醒大家一下,沉没成本还有一个「坑」,那就是因为害怕自己的投入变成没有产出的「沉没成本」,从一开始就不敢投入,迟迟做不了决定:

 

  • 不知道该考研还是工作,纠结了两个月,最后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了。


  • 不知道能不能跟眼前那个人走到最后,结果连开始的勇气也没有了。



面对这种情况, 想说,很多时候,「沉没成本」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支出,只要你在成长,就一定会面对「沉没成本」。我们只能尽可能降低它的负面影响,却不能完全避免它的出现。

 

因为在试错的过程中,每一次失败,每一次意识到之前的投入变成了「沉没成本」,其实都意味着你的认知水平提升了,对自己和外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。

 

面对不可避免的「沉没成本」,与其畏首畏尾,不如正视它的存在,从每一次不够成功的经验中学习。

 

就是在这样一次次「交学费」的过程中,你越来越知道自己要什么,以及如何拿到自己想要的。


当你对「失败」做好了心理准备,「失败」也就不是真正的失败了。


最后,总结一下,要跳出「沉没成本」的坑,我们应该:


  • 不要问「我会失去什么」,而是问「我想得到什么」,把目光从过去转移到现在和未来。


  • 决策前充分收集信息,决策后定期评估、持续调整。


  • 考虑机会成本,比较「坚持」和「放弃」各自的收益。


  • 正视「沉没成本」的存在,从失败中学习。


看完今天的文章,回想一下,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「沉没成本」呢?


取消回复欢迎 发表评论:

关灯